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被引:5
作者
周卫军
王克林
王凯荣
谢小立
刘鑫
王勤学
渡边正孝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稻田生态系统; 水分; 养分; 转化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内涵及研究进展
    王会肖
    刘昌明
    [J]. 水科学进展, 2000, (01) : 99 - 104
  • [2] 土壤—植物—大气(SPAC)系统和农林复合系统水分运动研究综述
    朱首军
    丁艳芳
    薛泰谦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1) : 49 - 53
  • [3] 单位水量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王建生
    徐子恺
    姚建文
    [J]. 水科学进展, 1999, (04) : 429 - 434
  • [4]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沈善敏
    宇万太
    陈欣
    张璐
    刘鸿翔
    王德禄
    王凯荣
    周卫军
    谢小立
    [J].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 51 - 55
  • [5]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刘杏兰
    高宗
    刘存寿
    司立征
    [J]. 土壤学报, 1996, (02) : 138 - 142+142+144-147
  • [6] 松嫩平原黑土区不同养分循环结构农业经营制度比较研究
    刘鸿翔
    王德禄
    张素君
    张岫岚
    [J]. 应用生态学报, 1994, (02) : 148 - 151
  • [7] 有机肥改土作用和供肥机制研究
    汪寅虎
    张明芝
    周德兴
    柯福源
    赵忠琴
    [J]. 土壤通报, 1990, (04) : 145 - 151
  • [8] 水稻土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应(之三)
    刘经荣
    张德远
    周卫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0, (01) : 37 - 42
  • [9] 潜育化水稻土中有机物的矿化特性及杂交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特点
    何电源
    王昌燎
    邓世林
    王凯荣
    朱应远
    廖先芩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4, (02) : 39 - 44
  • [10] 国外的长期肥料试验(一)
    沈善敏
    [J]. 土壤通报, 1984, (02) : 85 -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