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英文)

被引:6
作者
谢志发
章飞军
刘文亮
陆健健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互花米草; 长江口; 群落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5年对长江口潮滩湿地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长区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表明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的大型底栖动物有21种,其中甲壳纲10种、多毛纲5种、腹足纲5种、辨鳃纲1种。主要种类有拟沼螺(Assiminea sp.)、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li)、中国绿螂(Glauconome chinensis)、钩虾(Gammaridae sp.)等。食性功能群均以碎屑食者和植食者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50.5±719.2)个/m2,标准误主要是由于北湖的拟沼螺密度很大。栖息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沿河口梯度从内到外分布的北湖边滩、崇明东滩、金山卫边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不均匀,沿河口梯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栖息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0.8±6.1)g/m2,季相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BIO-ENV分析表明沉积物粒径和盐沼高度是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除了时空因素外可能与互花米草的种群动态有关。加强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互花米草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The role of above- and below-ground component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and detritus biomass in structuring macrobenthic associations of Paranaguá Bay (SE, Brazil)[J] . Sérgio A. Netto,Paulo C. Lana.Hydrobiologia . 1999 (0)
[2]   THE POTENTIAL ROLE OF ROOTS AND RHIZOMES IN STRUCTURING SALT-MARSH BENTHIC COMMUNITIES [J].
CAPEHART, AA ;
HACKNEY, CT .
ESTUARIES, 1989, 12 (02) :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