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黄龙组古岩溶地貌研究

被引:51
作者
文华国 [1 ]
郑荣才 [1 ]
沈忠民 [1 ]
胡忠贵 [1 ]
李伟 [2 ]
张志杰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岩溶角砾岩; 古岩溶地貌; 微地貌; 碳酸盐岩储层; 控制因素; 石炭系; 川东;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6.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作为川东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类型之一的石炭系黄龙组古岩溶型储层,业已引起众多油气地质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从中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三个岩溶地貌单元和峰丛、溶沟、落水洞、坡地、谷地、浅洼、残丘和槽地等微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细分出七个典型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并对分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古岩溶地貌分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微地貌单元组成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天然气藏的发育。在此基础上,对川东地区古岩溶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构造、气候、岩性、层位、古地形、古水文条件和不同的岩溶地貌形态影响和控制着古岩溶储层的发育与区域分布。上述研究成果将为川东石炭系古岩溶型储层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提供可靠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16 / 82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渝北—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储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郑荣才 ;
胡忠贵 ;
郑超 ;
陈守春 ;
戴荔果 .
地学前缘, 2008, 15 (06) :303-311
[2]   碳酸盐岩裂缝与岩溶作用研究 [J].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 ;
钟建华 ;
李阳 ;
钟富平 ;
高玉飞 .
地质论评, 2008, (04) :485-493+578
[3]   古岩溶起伏对黔北铝土矿的控制作用 [J].
杜定全 ;
任军平 ;
王约 ;
刘幼平 ;
龚和强 ;
郝家栩 .
矿物学报, 2007, (Z1) :473-476
[4]   古岩溶地貌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为例 [J].
刘小平 ;
孙冬胜 ;
吴欣松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65-268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J].
夏明军 ;
戴金星 ;
邹才能 ;
汪泽成 ;
陶士振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291-298+315
[6]   古地貌恢复在风化壳岩溶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奥陶系为例 [J].
洪余刚 ;
陈景山 ;
代宗仰 ;
钱津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01) :1-5
[7]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岩溶古地貌研究 [J].
康志宏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5) :522-525
[8]   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古岩溶特征和岩溶旋回 [J].
郑荣才 ;
彭军 ;
高红灿 .
地质地球化学, 2003, (01) :28-35
[9]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J].
拜文华 ;
吕锡敏 ;
李小军 ;
魏伟 .
现代地质, 2002, (03) :292-298
[10]   资阳地区震旦系古岩溶作用及其特征讨论 [J].
向芳 ;
陈洪德 ;
张锦泉 .
沉积学报, 2001, (03) :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