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是免疫学的失误

被引:2
作者
张维琴
陈士军
景金锁
机构
[1] 天津市宝坻县医院
[2] 天津市宝坻县王卜庄分院
[3] 天津市宝坻县职工卫生学校
关键词
破伤风; 生长繁殖; 锁口风; 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破伤风杆菌; 破伤风梭菌; 过敏性休克; 变应性休克; 变态反应病;
D O I
10.19381/j.issn.1001-7585.1995.09.042
中图分类号
R517.3 [破伤风];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破伤风抗毒素(TAT)始用于1890年。其为直接抗体,能中和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所释放的外毒素。对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及释放毒素均无任何影响。假设TAT有预防作用,其半衰期为5—7天,最短10—14小时。反复注射消失得更快,最多2—3天就失去作用。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7—8天。一般1—2周。故在潜伏期内TAT已失去有效浓度,所以认为用TAT预防破伤风无作用。而目前做为一项常规更欠妥当。 破伤风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无氧及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才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抵抗力极强的芽孢杆菌转变为无芽孢的繁殖体。此繁殖
引用
收藏
页码:432 / 432
页数:1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关于烧伤后应用TAT的商榷
    罗竹安
    季喜奎
    [J]. 医师进修杂志, 1986, (02) : 33+31 - 33
  • [2] 黄家驷外科学.[M].吴阶平;裘法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 [3] 免疫预防传染病.[M].陈正仁 主编.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