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发反应式的互联自我与独立自我: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

被引:20
作者
张力为 [1 ]
符明秋 [2 ]
机构
[1]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2] 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自我构念; 独立自我; 互联自我; 性别差异; 专业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8.8 [个别差异];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构念理论以文化差异为基础,将人的自我观念分为独立自我和互联自我。研究假设,体育专业的学习由于有更多的社会交互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互联自我;文理专业的学习由于有更多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我。应用20项陈述测验对258名大学生的研究部分地支持了这一假设:休育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具体化自我表述,文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抽象化自我表述。但是,两类学生在自我定向和社会定向维度上并无差异。从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两个角度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大学生有更多的抽象化自我表述,男大学生有更多的具体化自我表述。
引用
收藏
页码:190 / 1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我是谁”反应的内容分析 [J].
郑涌 ;
黄希庭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1) :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