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粤东沿海“老红砂”沉积成因和时代的探讨

被引:55
作者
张虎男
姚庆元
赵希涛
机构
[1] 广东省地震局
[2] 福建省地震局综合队
[3]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老红砂; 厚度; 沉积成因; 闽南;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1985.01.007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闽粤沿海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初期的研究只限于在地质矿产或土壤调查中偶而涉及.三十年代开始才有专文论及岸线升降、冰川消长和气候变迁等问题,亦出现一些对介壳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论著.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相应地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近年来,由于应用了众多测年手段,使第四系时代的划分有了较为可靠的依据,但又因测年手段可信度的差别,而使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全新统,对整个第四系则注意不够.笔者等,近年来在开展闽粤沿海地震、地质和海平面变化的调查中发现,前人所谓的“老红砂”地层,无论在岩性、岩相、沉积环境等方面,皆有自身的特点,对其成因和时代的进一步探讨,不仅有助于第四系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了解此类沉积物分布区的环境变迁、古地理演化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本文以野外考察为基础,结合岩矿分析、机械分析、地化指标分析和若干可能为同时异相地层的断代数据,并参考有关的孢粉、有孔虫等资料,对“老红砂”作较为全面的研究,试图为这一特殊沉积的地层学和年代学的确立,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闽粤一带沿海地区北西向断裂的活动性 [J].
张虎男 .
地震地质, 1982, (03) :17-25
[2]   闽南粤东沿海晚第四纪地层与新构造运动的年代学研究 [J].
张景文 ;
李桂英 ;
赵希涛 .
地震地质, 1982, (03) :27-36+83
[3]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有孔虫与地质问题 [J].
王绍鸿 .
台湾海峡, 1982, (01) :34-44
[4]   几种地球化学标志在金湖凹陷阜宁群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J].
王益友 ;
郭文莹 ;
张国栋 .
同济大学学报, 1979, (02) :51-60
[5]  
断块差异活动在福建海岸上的反映[J]. 王宠,丁祥焕.福建师范学院学报. 1964(00)
[6]   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J].
刘东生 ;
刘敏厚 ;
吴子荣 ;
陈承惠 .
中国地质, 1962, (06) :1-9
[7]  
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