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22
作者
郑师渠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 反省现代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19~1924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归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思想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地引入了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梁的存异有所见也有所蔽,须作整体把握,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否定。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归趋两个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体现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进一步深化的“整理国故运动”。梁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他由反省现代性,归趋整理国故,仍不失其独立的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7+6 +6
页数:3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评海外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 [J].
崔志海 .
近代史研究, 1999, (03) :29+31+33+35+37+39+41-29+31+33+35+37+39+41
[2]   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 [J].
郑师渠 .
近代史研究, 1997, (03) :209-236
[3]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J].
郑师渠 .
历史研究, 1995, (05) :88-101
[4]  
认识媒介文化[M]. 商务印书馆 , (英)尼克·史蒂文森(NickStevenson)著, 2001
[5]  
五四运动史[M]. 岳麓书社 , (美)周策纵著, 1999
[6]  
追忆梁启超[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夏晓虹编, 1997
[7]  
罗素与中国[M]. 三联书店 , 冯崇义著, 1994
[8]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格里德(JeromeB.Grieder)著, 1993
[9]  
胡适口述自传[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美)唐德刚译注, 1993
[10]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美)艾恺(Alitto,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