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

被引:47
作者
张永
机构
[1]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
关键词
民族建国主义; 领土完整; 五族共和; 南北议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7 [辛亥革命(1901~1911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北洋政府时期的蒙古地区历史资料.[M].吕一燃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 [2] 辛亥革命稀见史料汇编.[M].阳海清等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
  • [3] 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M].俞辛〓著;.人民出版社.1996,
  • [4] 辛亥革命在各地.[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 [5]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 [6] 日本浪人与辛亥革命.[M].赵金钰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7] 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M].胡滨译;.中华书局.1984,
  • [8] 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M].《西藏研究》编辑部 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
  • [9] 孙中山全集.[M].孙中山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 编.中华书局.1982,
  • [10] 孙中山全集.[M].孙中山 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等 合编.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