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气理论分析和深层气潜势研究

被引:20
作者
史斗
刘文汇
郑军卫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甘肃 兰州 
[4] 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深层气; 油气形成的分带性; 油相; 干气带; 门限指标; 显生宙; 生物地质事件; 生物灭绝; 地球动力学; 烃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表述深层气时在"深层"和"深部"名词概念上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费解。就沉积层而言,宜将生油主带(生油窗)作为"深"的界限,从此界限开始到基底以上地层范围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层气";就整个地球而言,宜将沉积层结晶基底和该基底以下的天然气统统称为"深部气"。当然,还应更多地注意来源于深部"深生浅储"的"深层气"。深层气的形成与地壳烃类形成的垂直分带性有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沉积盆地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对勘探实践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油气地质科研和勘探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油气形成分带性理论中油相消失和气相生成带开始门限指标的局限性。不同盆地有不同深度的生油主带,因而也有不同深度范围生气主带(干气带)。腐泥型有机质的演化需要更高的活化能,而需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深度,其生气主带深于腐殖型有机质源岩层的位置。生气主带有机质演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温度、深度和时间是重要因素,引起深层温度升高的条件有地球动力和深部热流等。古生界以前的重大生物地质事件为深层气形成准备了有机质及其演化条件,从物质基础上讲,深层气有巨大的资源潜势。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及其他新观点为研究深层气提供了新的思路,岩石圈的烃类资源远未枯竭,被发现和开采的资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J].
ВПГаврилов ;
史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2, (Z1) :19-28
[2]   我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气藏类型与分布 [J].
刘小平 ;
吴欣松 ;
王志章 ;
熊琦华 ;
杨晓兰 .
天然气工业, 2002, (01) :1-5+12
[3]   显生宙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及其周期性 [J].
С.Г.聂鲁乔夫 ;
史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Z2) :1-19
[4]   深埋层含油气性的地温前提条件 [J].
П.Г.迈哈蒂耶夫 ;
史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Z2) :56-60
[5]   深埋层的含油气性 [J].
М.И.罗德任芙斯卡娅 ;
史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1, (Z2) :48-51
[6]   深部含油气性问题 [J].
Т.В.Белоконв ;
史斗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9, (06) :16-21
[7]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J].
贾承造 .
新疆石油地质, 1999, (03) :3-9+94
[8]   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 [J].
赵孟军 ;
周兴熙 ;
卢双舫 .
天然气工业, 1999, (02) :30-35+7
[9]   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前景 [J].
康竹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6) :20-22+94
[10]   油气形成的构造动力学理论和油气藏勘探的地球动力学方法综述 [J].
史斗,刘文汇 .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05) :46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