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11
作者
任俊杰 [1 ,2 ]
张世民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8级地震; 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构造带; 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
D O I
10.14075/j.jgg.2008.06.016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差分GPS对汶川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详细测量,获得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表破裂带,同时也触发了灌县-江油断裂的活动,形成了长约75km的破裂带。地表破裂空间展布特征表明,汶川地震起始破裂以向北东方向逆冲为主,右旋走滑量不明显,之后向北东方向破裂。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2]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J].
马保起 ;
苏刚 ;
侯治华 ;
舒赛兵 .
地震地质, 2005, (02) :234-242
[3]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GPS研究 [J].
唐文清 ;
刘宇平 ;
陈智梁 ;
张清志 ;
赵济湘 ;
B.C.Burchfiel ;
R.W.King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 (03) :57-59+83
[4]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J].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
地震地质, 1994, (04) :389-403
[5]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
[6]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 Central China[J] . B. Burchfiel,Chen Zhiliang,Liu Yupinc,L. Royden.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 199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