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人口流动趋势与山东省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被引:3
作者
:
杨明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
杨明俊
[
1
]
尹茂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菏泽市规划局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
尹茂林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笛
[
3
]
机构
:
[1]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所
[2]
菏泽市规划局
[3]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
:
城市发展研究
|
2014年
/ 21卷
/ 06期
关键词
:
人口流动;
区域格局;
城镇化;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
1204 ;
摘要
: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格局演变分析.[A].杨明俊;李晓玮;.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2]
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
[J].
张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张慧
.
经济地理,
2012,
32
(10)
:28
-35
[3]
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研究
[J].
李春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李春平
;
陈诗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陈诗越
;
肖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肖燕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
(05)
:518
-522
[4]
近20年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J].
董立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董立峰
;
王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王林林
;
邵金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邵金花
;
李德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李德一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03)
:11
-13
[5]
沿海欠发达地区城市带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鲁南城市带为例
[J].
杨明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明俊
;
李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嘉
;
刘冬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文登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冬明
;
夏鸣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夏鸣晓
.
规划师,
2011,
(10)
:90
-96
[6]
山东省城镇地区就业现状与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兰永
.
城市问题,
2010,
(04)
:53
-58
[7]
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
[J].
张锦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张锦宗
;
朱瑜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朱瑜馨
;
周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周杰
.
测绘科学,
2009,
34
(06)
:162
-164
[8]
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韦亚平
.
城市规划,
2006,
(01)
:20
-27+79
[9]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J].
王富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王富喜
;
王仲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王仲智
.
经济地理,
2005,
(06)
:838
-842
[10]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J].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2)
:44
-55+206
←
1
→
共 10 条
[1]
2000年以来山东省经济格局演变分析.[A].杨明俊;李晓玮;.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2]
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
[J].
张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张慧
.
经济地理,
2012,
32
(10)
:28
-35
[3]
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研究
[J].
李春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李春平
;
陈诗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陈诗越
;
肖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肖燕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
(05)
:518
-522
[4]
近20年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J].
董立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董立峰
;
王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王林林
;
邵金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邵金花
;
李德一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
李德一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03)
:11
-13
[5]
沿海欠发达地区城市带发展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以鲁南城市带为例
[J].
杨明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明俊
;
李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嘉
;
刘冬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文登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冬明
;
夏鸣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夏鸣晓
.
规划师,
2011,
(10)
:90
-96
[6]
山东省城镇地区就业现状与劳动力供求变动趋势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兰永
.
城市问题,
2010,
(04)
:53
-58
[7]
基于BP网络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山东人口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研究
[J].
张锦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张锦宗
;
朱瑜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朱瑜馨
;
周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周杰
.
测绘科学,
2009,
34
(06)
:162
-164
[8]
人口转变与健康城市化——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韦亚平
.
城市规划,
2006,
(01)
:20
-27+79
[9]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J].
王富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王富喜
;
王仲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王仲智
.
经济地理,
2005,
(06)
:838
-842
[10]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J].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02)
:44
-55+2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