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两种新储层类型——沙河街组河口湾体系的识别与储层预测

被引:11
作者
吴贤涛
林又玲
潘结南
机构
[1] 焦作工学院化石燃料研究所!河南焦作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下切谷; 储层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的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 (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 (Synaeresis) ,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 ,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 ,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的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 ,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 ,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的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鲕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 ,指示潮道和潮汐坝的存在。至此 ,这一地区的河口湾以陆相 (分流河道 ) -陆海混合相 (河口湾点坝 ) -海相 (潮道 )为代表的三元结构 ,便完整地记录了一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的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 10层 (开 31井 ) ,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的海相部分有 12层 (开 31井、新胡 4井 ) ,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 10次以上的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 ,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 ;海面上升期 ,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所充填 ,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的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滩坝砂体为代表的超覆型储层。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痕迹相及其对应的测井图型 [J].
吴贤涛 ;
林又玲 ;
潘结南 .
古地理学报, 1999, (03) :50-64
[2]   四川峨眉晚侏罗世湖泊沉积中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吴贤涛 ;
尹国勋 .
沉积学报, 1992, (01) :19-26
[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M].吴崇筠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