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东乡野生稻渗入系苗期抗旱遗传及生理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3
作者:
付学琴
[1
,2
]
贺浩华
[1
]
罗向东
[2
]
文飘
[2
]
谢建坤
[2
]
机构:
[1]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渗入系;
苗期;
抗旱机理;
初步分析;
D O I:
10.13836/j.jjau.2011151
中图分类号: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强抗旱性的巴西旱稻、东乡野生稻和弱抗旱性的栽培稻协青早B为对照品种,以基于萎蔫率的抗旱等级为鉴定指标,采用苗期反复自然干旱鉴定法和20%PEG6000模拟干旱法,对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协青早B//协青早B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群体(BC1F9)进行苗期抗旱机理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30个BC1F9 BIL群体经2次反复自然干旱后,在1/2MS营养液恢复生长的平均抗旱等级分别为3.76和4.39,萎蔫率呈连续正态分布,暗示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性状特征。将干旱处理一次后等级为1级的14个株系,在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处理,结果与反复干旱二次后结果一致,株系1112、1168、1172和1315为强抗旱基因渗入系,可进一步用于抗旱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在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强抗旱性株系1112苗期叶片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增加幅度都大于弱抗旱性株系1323,GSH含量下降幅度则低于弱抗旱株系,说明强抗旱株系渗透物质比弱抗旱株系积累快且幅度大,而细胞膜过氧化产物积累速度较慢,更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845 / 850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