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情绪及其化解: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被引:7
作者
郝宇青
车跃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关键词
社会怨恨; 社会转型; 政府构造; 相对剥夺感; 社会流动; 意识形态解释力;
D O I
10.16501/j.cnki.50-1019/d.2011.04.031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民情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在整个社会情绪的构成上,怨恨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众最为主要的社会情绪之一。当前中国社会的怨恨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怨恨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在政治层面,政府构造及官员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经济层面,民众的相对剥夺感日益突出;在社会层面,社会流动的相对停滞;在文化层面,意识形态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失语。要化解怨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官员的"官德";提高制度的公正性;提供民众不满情绪宣泄的制度化渠道;培养宽容与妥协的精神;提升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搜集民意。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 乔纳森特纳. 华夏出版社 . 2001
[2]   从嫉妒到怨恨——论中国社会情绪氛围的一个侧面 [J].
成伯清 .
探索与争鸣, 2009, (10) :49-52
[3]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J].
王俊秀 ;
杨宜音 ;
陈午晴 .
民主与科学, 2007, (02) :40-44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 2006
[5]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美)詹姆斯·A.道(JamesA.Dorn)等编著, 2000
[6]  
盛世危言:一组组令人心惊的数字背后. 赵晓. 上海证券报 . 2006
[7]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4
[8]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解放日报 . 2004
[9]  
让领导讲真话,须允许他说错话. 汪洋. 广州日报 . 2008
[10]  
中国式贫富分化的数据之困[N]. 胡贲,寇爱哲. &nbsp南方周末. 2010 (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