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被引:51
作者
:
刘德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刘德来
陈发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陈发景
关德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关德范
唐建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唐建人
刘翠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刘翠荣
机构
:
[1]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
[3]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局
[4]
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5]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北京
[6]
北京
[7]
大庆
[8]
北京
来源
:
地质科学
|
1996年
/ 04期
关键词
:
松辽盆地;
岩石圈动力学;
板块俯冲;
岩石圈伸展;
裂谷;
坳陷;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44.4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期上地壳伸展发育成裂谷盆地,火山活动减弱。随着陆缘陆块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由伸展转化为坳陷。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性质讨论
丘元禧,夏亮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地质系
丘元禧,夏亮辉
[J].
中国区域地质,
1994,
(03)
: 258
-
267
[2]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与板块构造环境
刘德来,陈发景,杨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德来,陈发景,杨丰平
[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
(02)
: 1
-
8
[3]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J].
地质科学,
1994,
(02)
: 105
-
119
[4]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陈发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陈发景
汪新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汪新文
张光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张光亚
曹守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曹守连
罗传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罗传容
[J].
现代地质,
1992,
(03)
: 317
-
327
[5]
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意义
罗志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学院
罗志立
姚军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学院
姚军辉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01)
: 1
-
10
[6]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邵济安
王成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王成源
唐克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唐克东
[J].
地质论评,
1992,
(01)
: 33
-
39
[7]
那丹哈达地体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济安
唐克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唐克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成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臧启家
张允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张允平
[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
(07)
: 744
-
751
[8]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水谷伸治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科学系
水谷伸治郎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科学系
邵济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庆龙
[J].
地质学报,
1989,
(03)
: 204
-
216
[9]
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与演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嘉麒
[J].
地质科学,
1989,
(03)
: 209
-
216
[10]
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和东北亚断陷盆地系[J]. 李思田,杨士恭,吴冲龙,黄家福,程守田,夏文臣,赵根榕.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2)
←
1
2
→
共 18 条
[1]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性质讨论
丘元禧,夏亮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山大学地质系
丘元禧,夏亮辉
[J].
中国区域地质,
1994,
(03)
: 258
-
267
[2]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与板块构造环境
刘德来,陈发景,杨丰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德来,陈发景,杨丰平
[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4,
(02)
: 1
-
8
[3]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J].
地质科学,
1994,
(02)
: 105
-
119
[4]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陈发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陈发景
汪新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汪新文
张光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张光亚
曹守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曹守连
罗传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罗传容
[J].
现代地质,
1992,
(03)
: 317
-
327
[5]
试论松辽盆地新的成因模式及其地质构造和油气勘探意义
罗志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学院
罗志立
姚军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学院
姚军辉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01)
: 1
-
10
[6]
乌苏里地区构造新探索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邵济安
王成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王成源
唐克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沈阳地质研究所,
唐克东
[J].
地质论评,
1992,
(01)
: 33
-
39
[7]
那丹哈达地体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济安
唐克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唐克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成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臧启家
张允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学地质系
张允平
[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1,
(07)
: 744
-
751
[8]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水谷伸治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科学系
水谷伸治郎
邵济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科学系
邵济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庆龙
[J].
地质学报,
1989,
(03)
: 204
-
216
[9]
论中国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与演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嘉麒
[J].
地质科学,
1989,
(03)
: 209
-
216
[10]
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和东北亚断陷盆地系[J]. 李思田,杨士恭,吴冲龙,黄家福,程守田,夏文臣,赵根榕.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2)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