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交流中的透视变换

被引:6
作者
员巧云 [1 ]
程刚 [2 ]
机构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南京大学工商管理流动站
关键词
隐性知识; 透视变换; 知识交流; 显性化;
D O I
10.13530/j.cnki.jlis.2007.05.026
中图分类号
G302 [知识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有合理、有效的运作机制。隐性知识交流符合透视原理,根据交换对象的区别,隐性知识交流中的透视变换分为:空间透视变换、时间透视变换、期望透视变换和知识关联透视变换。隐性知识交流的透视变换规则在于知识主体更倾向于和时空上接近、知识关联密切的客体交流隐性知识,而且交流带来的期望满足程度越高,效果越好。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9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J].
冷晓彦 .
情报科学, 2006, (06) :944-948
[2]   隐性知识转化研究综述 [J].
马顺道 ;
李永建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04) :34-36+42
[3]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 [J].
闻曙明 ;
王剑敏 .
苏州大学学报, 2005, (01) :117-119
[4]   隐性知识主体风险态度的经济学分析 [J].
施琴芬 ;
郭强 ;
崔志明 .
科学学研究, 2003, (01) :80-82
[5]   情报学的基础(三) [J].
B.CBrookes ;
王崇德 ;
邓亚桥 ;
刘继刚 .
情报科学, 1983, (06) :84-91
[6]  
知识管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德)KaiMertins,(德)PeterHeisig,(德)JensVorbeck编著, 2004
[7]  
知识的进化[M]. 珠海出版社 , (美)维纳·艾莉(VernaAllee)著, 1998
[8]  
现代情报学理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严怡民等著, 1996
[9]  
管理学原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陈传明,邹宜民编著, 1994
[10]  
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 Sternberg RJ,Horvath JA.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