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四次论说及历史哲学意义

被引:28
作者
庞卓恒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与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历史学笔记》; 西欧资本主义; 公社所有制; 农村公社; 农奴制; 资本主义制度; 人类学笔记; 柯瓦列夫斯基; 哲学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摘要
当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形成了各种思潮的交汇点,不同的思潮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评价也大不相同。历史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这个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如何看待这一历史创造的独特性?如何揭示隐含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意义?涉及到重大历史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品格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质、传统及其文化的价值判断、全球时代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科学判断在学理基础层面都必然集中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历史价值观上。为此,本刊特约这组专题论文,展开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8+220 +22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2]  
“封建”名实问题讨论文集.[M].林甘泉;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清理与超越.[M].聂锦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马克思传.[M].(德)梅林著;樊集译;.三联书店.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