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强度俱乐部收敛性:理论与证据——兼论中国碳强度降低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被引:17
作者
许广月
机构
[1]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碳强度; 俱乐部收敛;
D O I
10.14120/j.cnki.cn11-5057/f.2013.04.007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120405 ; 020106 ;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构建碳强度俱乐部收敛模型,利用我国1990-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碳强度俱乐部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碳强度存在高、中和低三个收敛俱乐部;(2)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能源价格的变动、环境规制政策和产权制度的实施等均有助于碳强度的收敛和降低。清洁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这是因为我国现有清洁技术存量不足和质量不高,能源效率与环境规制政策和产权制度存在很大关联;(3)总体而言,除一些省域外,我国碳强度到2020年降低40%-45%目标能够实现,这表明中国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有一定难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排放强度承诺下的CO2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J].
王金南 ;
蔡博峰 ;
严刚 ;
曹东 ;
周颖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11) :1568-1572
[2]   生产中碳排放效率长期决定及其收敛性分析 [J].
魏梅 ;
曹明福 ;
江金荣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9) :43-52+81
[3]   碳排放收敛性:理论假说和中国的经验研究 [J].
许广月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27 (09) :31-42
[4]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J].
刘燕华 ;
冯之浚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 (06) :5-6
[5]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J].
许广月 ;
宋德勇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5) :37-47
[6]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7]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J].
刘世锦 .
中国市场, 2010, (16) :89-92
[8]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 冯之浚,周荣.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4)
[9]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 [J].
胡鞍钢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 14 (02) :5-10
[10]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解振华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1)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