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金融脱媒与信用货币创造

被引:16
作者
李宏瑾 [1 ]
苏乃芳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2]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 货币供给; 货币乘数; 互联网金融;
D O I
10.19654/j.cnki.cjwtyj.2017.10.006
中图分类号
F822 [中国货币];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1201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5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应改变为利率——基于扩展的普尔分析的实证研究 [J].
任杰 ;
尚友芳 .
宏观经济研究, 2013, (10) :23-31
[2]   货币创造渠道的变化与货币政策的应对 [J].
伍戈 ;
李斌 .
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0) :4-10
[3]   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近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 [J].
李宏瑾 .
金融研究, 2006, (10) :8-22
[4]   原始存款与基础货币的对应关系 [J].
吴忠群 .
财贸经济, 2006, (10) :16-22
[5]   数字现金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影响 [J].
蒲成毅 .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07) :58-61
[6]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J].
夏斌 ;
廖强 .
经济研究, 2001, (08) :33-43
[7]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 [J].
孙国峰 .
经济研究, 2001, (02) :29-37+85
[8]  
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张健华, 2012
[9]  
中国金融脱媒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宋旺, 2011
[10]  
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 . Ben S. Bernanke,Mark Gertler.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199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