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0 条
安徽庐枞矿集区大地电磁探测与电性结构分析
被引:25
作者:
肖晓
[1
,2
]
王显莹
[1
,2
]
汤井田
[1
,2
]
周聪
[1
,2
]
王永清
[1
,2
]
陈向斌
[3
]
吕庆田
[3
]
机构:
[1]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庐枞矿集区;
火山岩盆地;
大地电磁;
二维反演;
电性结构;
构造格架;
地质演化;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4.04.004
中图分类号:
P631.3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庐枞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赋有大型铁矿床、铜矿床及一系列中小型铅锌、铜、铜金矿床。为理解矿集区成岩成矿与深部结构的关系,通过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庐枞矿集区及其邻区10km以浅的地电结构。地下电性分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断裂位置、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双层结构,指示了遭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基底出露区和大别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堑式凹陷盆地结构特征,划分了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单元,识别了火山盖层厚度和控制庐枞火山岩盆地范围的边界断裂。电性异常部位显示,与沙溪斑岩型铜矿具有成因联系的闪长岩体表现出亲造山带,可能为独立于火山岩盆地的具有不同演化路径的岩浆系统。通过3条北西—南东走向和2条北东—南西走向的剖面特征对比发现从浅至深北东-南西向构造在研究区内均占主导地位。根据一系列受断裂控制的北东-南西走向不同构造单元特征可以推演,在晚侏罗世挤压背景向早白垩纪伸展机制转变时,燕山期构造继承了印支期造山运动的前陆构造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478 / 495
页数:1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