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下田间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50
作者
杨淑莉 [1 ,2 ]
朱安宁 [3 ]
张佳宝 [3 ]
陈效民 [1 ]
朱强根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土壤表层; 氨挥发;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气候条件; 黄淮海平原;
D O I
10.13866/j.azr.2010.03.023
中图分类号
S513.0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河南封丘国家农业生态实验站冬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5 cm)的NH+4-N浓度、pH值和温度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肥料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周内。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氮肥在土壤中的深度对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基肥时期除150 kg/hm2施N量外,氨挥发累积量沟施法明显大于传统施氮法;追肥期不同施氮量均为传统施氮法大于沟施法。传统施氮法在整个冬小麦季节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占施N量的4.78%6.72%,沟施法为4.31%11.24%。相关分析显示,施肥后表层土壤NH+4-N浓度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气温、降雨气候条件对氨挥发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15 / 4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不同氮肥形态的氨挥发损失比较 [J].
苏芳 ;
黄彬香 ;
丁新泉 ;
高志岭 ;
陈新平 ;
张福锁 ;
Kogge Martin ;
Rmheld Volker .
土壤, 2006, (06) :682-686
[2]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J].
邓美华 ;
尹斌 ;
张绍林 ;
朱兆良 ;
石孝均 .
土壤, 2006, (03) :263-269
[3]   黄淮海平原旱田氮素损失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J].
陈健 ;
宋春梅 ;
刘云慧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6, (02) :99-102
[4]   太行山前平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肥料精准管理研究 [J].
张玉铭 ;
毛任钊 ;
胡春胜 ;
张佳宝 ;
朱安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4) :116-120
[5]   滴灌随水施肥对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影响 [J].
康金花 ;
黄子蔚 .
干旱区研究, 2005, (02) :270-273
[6]   不同施肥土壤对尿素NH3挥发的影响 [J].
董文旭 ;
胡春胜 ;
张玉铭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02) :76-79
[7]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J].
黄国勤 ;
王兴祥 ;
钱海燕 ;
张桃林 ;
赵其国 .
生态环境, 2004, (04) :656-660
[8]   氮肥损失成因及有效利用 [J].
乔峻 ;
李勇 ;
李文耀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05) :38-39+44
[9]  
从德国农业氮投入来认识中国氮污染的严重性及应采取的对策.[J].胡云才;GUTSER Reinhold;SCHMIDHALTER Urs.磷肥与复肥.2004, 05
[10]   不同温度下施入尿素后土壤短期内pH的变化和氨气释放特性 [J].
蒋朝晖 ;
曾清如 ;
方至 ;
周细红 .
土壤通报, 2004, (03) :2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