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异质性分析

被引:23
作者
王淑君 [1 ]
管东生 [1 ]
黎夏 [2 ]
宋巍巍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遥感; 演变; 异质性; 广州;
D O I
10.13671/j.hjkxxb.2008.04.006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1990年、1997年和2004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数据,基于CART分析算法,提取广州森林分类信息.利用样方调查与同期TM数据的光谱响应数据,分别建立了阔叶林、针叶林、园地的逐步回归模型,计算了广州森林碳储量,绘制了碳密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广州森林覆盖率1997年比1990年显著增加,而2004年比1997年略有减少.3个时期广州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分别为5.93×106t、7.07×106t、7.64×106t与22.1t·hm-2、22.7t·hm-2、24.7t·hm-2,均呈上升趋势.3个时期均有40%以上的森林碳密度低于25t·hm-2,80%以上森林碳密度低于50.thm-2;但总体趋势是低碳密度森林比重减少,高碳密度森林比重增加,森林碳密度结构朝良性发展.在广州碳储量估算的基础上,计算MoranI系数与GearyC系数,表明研究区森林碳密度3个时期都存在正的自相关性,且分布格局由随机离散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碳密度分布格局异质性进行分析,表明3个时期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差异不大,1997年略强于其它时期;空间结构上均属于高度相关;空间自相关因素是森林碳密度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从1990~2004年,相关尺度增加,引起空间异质性的随机因素所占比重减少,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778 / 78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土壤物理学.[M].秦耀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冯宗炜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3]   Estimating aboveground biomass using Landsat 7 ETM+ data across a managed landscape in northern Wisconsin, USA [J].
Zheng, DL ;
Rademacher, J ;
Chen, JQ ;
Crow, T ;
Bresee, M ;
le Moine, J ;
Ryu, SR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4, 93 (03) :402-411
[4]   Scale-depend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vegetation in Mu Us sandy land, a semi-arid area of China [J].
Chen, YF ;
Yu, FH ;
Dong, M .
PLANT ECOLOGY, 2002, 162 (01) :135-142
[5]   Spatial soil ecology [J].
Ettema, CH ;
Wardle, DA .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2, 17 (04) :177-183
[6]   Multiscale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ecological variables: modeling spatial dispersion, elaborating sampling designs [J].
Bellehumeur, C ;
Legendre, P .
LANDSCAPE ECOLOGY, 1998, 13 (01) :15-25
[7]   潭江流域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J].
杨昆 ;
管东生 ;
周春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9) :1579-1582
[8]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演变的遥感分析 [J].
黎夏 ;
刘凯 ;
王树功 .
地理学报, 2006, (01) :26-34
[9]   基于分类回归树分析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研究 [J].
赵萍 ;
傅云飞 ;
郑刘根 ;
冯学智 ;
BSatyanarayana .
遥感学报, 2005, (06) :708-716
[10]   基于TM影象的快速大气校正方法 [J].
刘小平 ;
邓孺孺 ;
彭晓鹃 .
地理科学, 2005, (01) :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