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纪念陈永康诞辰一百周年

被引:32
作者
凌启鸿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水稻栽培; 中国特色; 陈永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是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极其丰富、世上无以伦比的栽培经验。但作为现代栽培的科学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经历半个世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大体经过三个发展过程:(1)上世纪50~60年代,通过陈永康高产栽培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初步形成了以水稻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主线,"水稻—环境—调控"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的理论体系框架;(2)上世纪70~80年代水稻叶龄模式的建立和80~90年代水稻群体质量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使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的诊断研究由定性向定量并向模式化、指标化发展,栽培技术向规范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又一创新发展;(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可以通过水稻高产群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诊断指标的定量化、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主要是技术定量的原理和参数求取的方法),设计高产栽培方案,使水稻群体按预定的设计目标发展,高产频频重演,并不断创造新的高产记录。表明了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是对世界稻作理论的新贡献。最后,本文对中国特色水稻栽培科学今后的深化研究的方向作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戴其根 ;
丁艳锋 ;
凌励 ;
苏祖芳 ;
徐茂 ;
阙金华 ;
王绍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12) :2457-2467
[2]   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 [J].
凌启鸿 .
作物杂志, 2003, (01) :1-7
[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蔡建中 ;
苏祖芳 ;
凌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6) :1-11
[4]   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 [J].
凌启鸿 ;
苏祖芳 ;
张洪程 ;
蔡建中 ;
何杰升 .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01) :9-18
[5]   陈永康晚粳稻“三黑三黄”高产栽培经验的初步分析 [J].
杨立炯 ;
汤玉庚 ;
王嘉训 ;
黄祥熙 .
作物学报, 1964, (02) :113-136
[6]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凌启鸿等; 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  
稻作新理论.[M].凌启鸿等著;.科学出版社.1994,
[8]  
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M].殷彦章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