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烈度衰减模型建立及其用于震中区域和震级的定量估算

被引:14
作者
张杨 [1 ]
马干 [1 ]
史保平 [1 ]
张健 [1 ]
杨勇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烈度; 等值线; 震中; 烈度震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9 [工程地震];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n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MS≤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90 / 306+356 +35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地震工程学.[M].胡聿贤著;.地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