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9
作者
戴闺柱
机构
[1] 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药物; 持续性; 室性; 心动过速; 心搏过速; 室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7 [心律失常];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正>一百多年以前,已认识到洋地黄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亦早为众所周知,然而,直到1964年,Selzer和Wray才强调是奎尼丁的促心律失常效应所引起的室速.近十余年来,由于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类,有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反可促进心律失常,后者可很严重甚至致命.1989年CAST(Cardiac Arrythmia Suppression、Trial)的结果公布以后,引起临床医师极大的震惊.应用英卡胺和氟卡胺治疗组的死亡率较之安慰剂组约高3倍,并归之于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7 / 9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