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的共识——对当下政治改革讨论状况的一个观察

被引:14
作者
陈明明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政治改革; 社会建设; 自由主义; 民粹主义; 国家主义;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3.02.022
中图分类号
D621 [政治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202 ;
摘要
当下中国社会政治改革讨论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层面的复杂对抗的态度,是中国社会分层矛盾积累的结果,是社会危机"症候群"的反映。这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分化远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中间阶级结构,而是沿着极化的趋势,使阶级(阶层)关系充满着紧张的性质;这种紧张的阶级阶层关系反映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是官民矛盾的加剧,尖锐的官民矛盾导致"维稳"刚性需求的增长,一方面限制了官方政改的空间,另一方面反过来刺激了民间(互联网)政改讨论的过度活跃。由于阶级关系和官民矛盾的尖锐化,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备受掣肘,发育严重不良,因此无法形成稳健中庸的公民文化来支持建设性的政改讨论。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所有的"主义"都应纳入治理的视野,在保持思想的张力的同时,克服各自相互攻讧表现出来的戾气或局限,为中国的持续的稳健的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和指引。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 [J].
陈明明 .
江苏社会科学, 2012, (02) :129-133
[2]   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J].
王俊秀 ;
杨宜音 ;
陈午晴 .
民主与科学, 2007, (02) :40-44
[3]   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 [J].
李友梅 .
社会学研究, 2005, (06) :90-111+244
[4]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J].
李强 .
社会学研究, 2005, (02) :55-73+243
[5]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 [J].
刘欣 .
社会学研究, 2002, (01) :81-90
[6]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胡联合等; 编著.红旗出版社.2009,
[7]  
社会分层十讲.[M].李强;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  
民粹主义.[M].(英)保罗·塔格特(PaulTaggart)著;袁明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9]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李培林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  
转型与断裂.[M].孙立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