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被引:16
作者
周秋光 [1 ]
曾桂林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近代; 慈善事业; 社会救济; 慈善教育; 慈善家; 慈善道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60205 ;
摘要
近代慈善事业以博施济众为极功,在社会变迁中获得新发展,慈善组织的救济内容更趋宽泛,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J].
周秋光 .
近代史研究, 2000, (06) :107-139+2
[2]   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 [J].
周秋光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3) :103-105+109
[3]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4]  
(清)经元善著,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  
夏东元著.郑观应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夏东元编,郑观应著.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