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类型、成因及油气储集特征

被引:39
作者
朱井泉
李永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遥感所!北京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侏罗系; 白云岩; 储集层特征; 油气勘探; 沉积岩石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 ,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 ,盆地面积约 16 0 0 0 0km2 。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 ,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的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 ,并构成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可归为两类 ,即I型和II型白云岩。I型白云岩是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 ,故与膏岩层关系密切 ,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 + 、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 ;II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混合水中生成 ,因而与膏岩层无关 ,与I型白云岩相比 ,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 + 及晶体有序度较高的特点。I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 ,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的中低孔和低渗的特点 ,可构成区内的II—III级油气储层 ;而II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的晚成岩—表生成岩阶段 ,经历了明显的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等后期改造 ,由于其 (尤其是地下未经表生成岩改造的部分 )具有较好的孔渗条件 ,因而常构成区内的I—II级油气储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华蓥山三叠系含盐建造中白云岩的成因阶段及其特征 [J].
朱井泉 .
岩石学报, 1994, (03) :290-300
[2]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孙鸿烈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