脯氨酸含量在作物低温锻炼中的变化及同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13
作者
郭绍川
刘玲玉
机构
[1] 内蒙古师范大学
[2] 包头师范专科学校
关键词
低温锻炼; 正常温度; 莜麦; 裸燕麦; 麦类作物; 脯氨酸含量; 谷子; 小米; 作物; 春小麦; 春麦; 抗低温能力; 抗寒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对抗寒能力不同的冬小麦、春小麦、莜麦及谷子的幼苗,在1,300勒克斯光强下,经12℃、5℃及-5℃的低温锻炼后,观测其幼苗中的脯氨酸变化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温度(25℃)及2,500勒克斯光强下,脯氨酸含量的差异与上述作物幼苗的抗寒力无相关性。在1,300勒克斯光强下,经12℃低温锻炼三天后,供试作物的脯氨酸含量均比在正常温度下生长的幼苗有提高,其增长的幅度与作物幼苗抗寒能力完全一致。抗寒最强的冬小麦增长近六倍,其次是春小麦,增加了三倍,而抗寒力差的莜麦和谷子则只增加50—75%。供试作物在12℃、5℃及-5℃温度下的脯氨酸含量均比在正常温度时的高,我们认为在12℃及5℃的增加是作物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而-5℃时的增长则可能是受害的标志,是蛋白质降解的结果。脯氨酸积累的高峰在12℃时是第七天。本文对脯氨酸积累的阈温及对光的依赖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植物生理学.[M].潘瑞炽;董愚得 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