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刑法的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

被引:5
作者
唐亚南
机构
[1]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责任主体; 刑法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核心要件,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能成为刑事责任的主体,关键的标准之一是其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对于弱人工智能主体而言,因它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所以必须坚持传统犯罪主体理论,在现有的刑法框架内定罪处罚。对于强人工智能主体而言,从刑法内部构成的教义学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刑法上的认知控制能力及受刑能力,能够成为刑事责任主体。在刑法规制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即使有违于传统的刑法理论,面对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强人工智能的规制,应该用更苛责的手段规制人工智能,以便警醒相关人员对智能机器人的编程等事项的"注意义务",减少人类风险。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中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冲击下,刑罚体系可以进行部分重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2]   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领域路径分析 [J].
潘庸鲁 .
东方法学, 2018, (03) :109-118
[3]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风险与刑法应对 [J].
刘宪权 .
旗帜, 2018, (05) :88-89
[4]   道路交通纠纷要素式审判探索——从四川高院的改革实践出发 [J].
曾学原 ;
王竹 .
中国应用法学, 2018, (02) :97-106
[6]  
让法律人读懂人工智能[M]. 法律出版社 , 华宇元典法律人工智能研究院, 2018
[7]  
论人工智能时代刑事风险的刑法应对 .2 王志祥,张园国. 学术交流 .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