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社会主义伦理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

被引:29
作者
陶东风
吕鹤颖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关键词
雷锋形象; 社会主义伦理符号; 革命时代; 后革命时代;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0.12.014
中图分类号
D648 [道德教育];
学科分类号
0308 ;
摘要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看,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革命时期的雷锋被塑造为一个政治—道德典型,其所体现出来的具体内涵也始终兼具国家认同建构与政党意识形态宣传的双重使命。而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文化和90年代的消费文化的洗礼之后,雷锋在后革命时代并没有消失,在主流媒体中,雷锋形象的政治意义逐渐淡化,并向具有普泛意义的抽象的道德符号转化;而在网络文化中,雷锋则遭遇了一些人的恶搞。雷锋,作为社会主义伦理符号,他的被塑造及其变迁无不说明其本身所内蕴的丰富意味。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回到原初的语境来研究雷锋形象被塑造及其变迁的过程,以揭示其中体现的当代文化症候,并呼吁走向"公民道德"。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消费时期的文学与文化.[M].王光明; 胡越;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雷锋.[M].师永刚;刘琼雄编著;.三联书店.2006,
[3]  
西方文论关键词.[M].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以)耶尔·塔米尔(YaelTamir)著;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文化研究导论.[M].(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Baldwin)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想象的共同体.[M].(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  
政治学分析辞典.[M].[美]杰克·普拉诺 著;胡杰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10]  
雷锋日记.[M].雷锋著;.解放军文艺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