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

被引:18
作者
高山林
李学万
宋柏荣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开放实验室
[2] 辽河油田研究院实验所
关键词
欧利蛇子; 火山岩储集层;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裂隙; 演化阶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辽河盆地欧利蛇子地区火山岩储集空间主要发育于角砾化粗面岩、角砾化熔岩、粗面岩及凝灰质熔岩中,玄武岩中不太发育。储集空间主要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如气孔、砾间孔、晶间孔及原生裂缝如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溶蚀孔和构造缝、溶蚀缝等。原生气孔和次生溶蚀孔十分发育,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约占65%~70%,收缩缝、构造缝和溶蚀缝不仅是流体运移的通道,使气孔、晶间孔等沟通,同时也提供了一部分储集空间,在Ⅳ类储集空间中,Ⅰ,Ⅱ类由于有大量的气孔,且气孔中易溶组分多,加之又有大量原生孔隙和收缩缝,因而是较好的,Ⅲ,Ⅳ类则较差。本区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划分为 4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为原生储集空间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风化淋滤阶段。这二个阶段以建设性作用为主。第3阶段为浅埋藏及构造裂隙发育阶段,建设作用和破坏作用共存,但以建设作用为主。第4阶段为深埋藏阶段,则以破坏作用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73 / 1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