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集中深还田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33
作者
王胜楠
邹洪涛
张玉龙
虞娜
张玉玲
范庆锋
黄毅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秸秆深还田; 土壤水分; 有机碳组分;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5.01.031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采用自主研制的"深开沟-覆土-合垄"翻转犁开沟,深度为40cm,将秋收后的玉米整株秸秆按0,6 000,12 000,18 000kg/hm2直接深还田,探讨该模式实施2a后对土壤水分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在同一水吸力下,秸秆上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12 000kg/hm2(S2)>18 000kg/hm2(S3)>6 000kg/hm2(S1)>CK,而在秸秆下层中则表现为12 000kg/hm2(S2)>6 000kg/hm2(S1)>18 000kg/hm2(S3)>CK;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ROC、POC、LF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各组分含量与TOC呈正直线相关关系,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各组分碳含量均以12 000kg/hm2(S2)处理最高;土壤氧化稳定系数为CK>秸秆深还田处理。由此说明,秸秆深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有机碳的固存,且以12 000kg/hm2(S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两种方法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及比较 [J].
梁晨璟 ;
李春光 ;
赵文娟 .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 (01) :56-58+113
[2]   不同覆盖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J].
张林森 ;
刘富庭 ;
张永旺 ;
李雪薇 ;
李丙智 ;
胥生荣 ;
谷洁 ;
韩明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15) :3180-3190
[3]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J].
张军科 ;
江长胜 ;
郝庆菊 ;
吴艳 ;
谢德体 .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4379-4387
[4]   轮作条件下免耕对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J].
郭晓霞 ;
刘景辉 ;
田露 ;
李立军 ;
赵宝平 ;
张向前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0) :112-117
[5]   不同水分条件沼泽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与微生物活性动态 [J].
侯翠翠 ;
宋长春 ;
李英臣 ;
杨桂生 .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01) :113-119
[6]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J].
蔡进军 ;
李生宝 ;
蒋齐 ;
张源润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1) :22-26
[7]   保护地番茄栽培渗灌灌水指标的研究 [J].
诸葛玉平 ;
张玉龙 ;
李爱峰 ;
陈彬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2) :53-57
[8]   太湖地区农田生态环境中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J].
陈效民 ;
潘根兴 ;
王德建 ;
李宝山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5) :11-12+59
[9]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 [J].
沈宏 ;
曹志洪 ;
胡正义 .
生态学杂志, 1999, (03) :33-39
[10]   土壤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J].
袁可能 ;
张友金 .
浙江农业科学, 1964, (07) :34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