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被引:16
作者
叶茂林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关键词
刺激物属性; 内隐攻击性; 性别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探讨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对男女两性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 ,当刺激物的属性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性时 ,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 ,反之 ,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 ,传统的社会内隐态度会以间接启动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内隐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攻击性研究方法 [J].
叶茂林 .
心理科学, 2003, (02) :334-336
[2]   社会认知中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频因、近因效应 [J].
钟毅平 ;
杨治良 .
心理科学, 1998, (05) :425-428+480
[3]   刺激属性对内隐社会知觉的影响 [J].
周爱保 ;
陈晓云 ;
刘萍 .
心理科学, 1998, (03) :234-237+288
[4]   汉字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Ⅲ):检验加工分离说的修正模型 [J].
叶阁蔚 ;
杨治良 .
心理科学, 1997, (01) :26-30+95
[5]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J].
杨治良,刘素珍 .
心理科学, 1996, (02) :75-7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