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利益平衡机制

被引:8
作者
赖涪林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上海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利益平衡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 [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模式重点放在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拉长产业链、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生产经营能力,并不一定能使外溢到加工、流通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农业效益回归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包含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各种经营组织形式,直接或间接返还外溢到加工和流通等领域的农业效益;二是通过农业支持等国家干预的形式,直接或间接返还外溢到加工、流通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农业效益。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把国家的财政支持作为平衡农业收益的主要手段,把契约关系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把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8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亓玉文 ,周国银.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3(06)
[2]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几点思考 [J].
畅小艳 ;
白福萍 ;
张勇宁 .
农村经济, 2003, (03) :28-30
[3]   农业支持——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政策 [J].
鲁德银 ;
雷海章 .
世界农业, 2003, (03) :16-19
[4]   英国的农业支出政策及经验借鉴(下) [J].
蒋协新 ;
秦富 ;
褚利明 ;
李文平 ;
王莉茜 .
世界农业, 2002, (11) :12-15
[6]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 [J].
杨明洪 .
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0) :11-15+20
[7]   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和对我们的启示——美国农业考察报告 [J].
张晓铃 ;
吴可立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6, (05) :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