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分析附视频

被引:11
作者
孙海亮
严耕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网络主体; 网络异化; 虚拟生存; 后现代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93.0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虚拟生存与网络主体异化,病态心理与网络主体异化,网络法规不健全与网络主体异化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文章指出,人与网络的异化根源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人本身。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 [J].
陈力 ;
陈志鑫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5) :20-22+121
[2]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潘斌 .
哲学动态, 2002, (09) :26-28
[3]   网络伦理难题和网络道德建设 [J].
陈万求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04) :43-44+52
[4]   异化、物化与人的生成——谈卢卡奇的物化观与马克思的异化观 [J].
韩雅丽 .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2, (03) :17-21
[5]   网络伦理存在的问题与网络伦理建设 [J].
舒健 .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 (02) :9-11
[6]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J].
冯俊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1997, (05) :39-47+130
[7]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J].
王治河 .
中国社会科学, 1997, (01) :25-35
[9]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比较 [J].
张春姣 .
社会科学战线, 1996, (05) :53-55
[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 [J].
刘放桐 .
国外社会科学, 199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