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个体自由与孤独——社会理论的视角

被引:9
作者
王建民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脱魅机制”; 自由; 孤独; 社会学的想象力;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13.05.015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互联网"脱魅机制",延续了现代性的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束缚、个体自治与个性规避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后果之一就是个体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孤独感源于个性与意义的双重缺失。互联网增进了个体获得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性,但也使个性淹没在繁芜庞杂的信息中。互联网给个体带来暂时的"去权威化"体验,也使其陷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社会联系的意义上,互联网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在线交往",但常常削减了面对面交往中的人性因素,制造或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感。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个体来说,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培育自我反思能力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化解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德) 韦伯 (Weber, 2010
[2]  
现代性与大屠杀[M]. 译林出版社 , (英)鲍曼(ZygmuntBauman)著, 2002
[3]  
自由与资本主义[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 2001
[4]  
理解媒介[M]. 商务印书馆 ,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 2000
[5]  
社会的麦当劳化[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乔治·里茨尔(GeorgeRitzer)著, 1999
[6]  
孤独的狂欢[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吴伯凡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