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作用

被引:10
作者
孙铃 [1 ]
宁彩芳 [1 ]
黄四林 [1 ,2 ]
窦东徽 [1 ]
张红川 [1 ]
张梅 [1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目标自主性; 无望感; 社会支持; 性别差异; 大学毕业生;
D O 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4.09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社会支持越高,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451 / 4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大学生的三重自我建构与个人自主的关系 [J].
刘艳 ;
邹泓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 (01) :39-46
[2]   自我建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J].
刘艳 .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 (03) :427-439
[3]   基于压力分类视角的社会支持调节作用探讨 [J].
官菊梅 ;
王贝 ;
陆昌勤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1) :166-174
[4]   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J].
杨慧芳 ;
郭永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3) :58-64
[5]   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J].
辛自强 ;
马君雪 ;
耿柳娜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03) :41-46
[6]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J].
周浩 ;
龙立荣 .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06) :942-950
[7]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lied to Health Contexts[J] .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012 (4)
[8]  
Culturally Related Stress, Hopelessness, 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J] . Lillian Polanco-Roman. Behavior Therapy . 2012
[9]  
Understanding emerging adulthood from a goal‐setting perspective[J] . ShmuelShulman,Jari‐ErikNurmi.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 2010 (130)
[10]  
Motivation for and commitment to social values: The roles of age and gender[J] . Patty Ferssizidis,Leah M. Adams,Todd B. Kashdan,Christine Plummer,Anjali Mishra,Joseph Ciarrochi. Motivation and Emotion . 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