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5
作者
许冰
顾兆炎
胡滨
李镇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北京,北京,广西桂林
关键词
碳同位素; F—F事件; 晚泥盆世;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4.04.008
中图分类号
P534.44 [泥盆纪(系)];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02 ;
摘要
发生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古生代以来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其原因仍含糊不清。碳同位素研究显示,伴随F—F事件全球碳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中国南方F—F事件地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的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广西桂林杨堤上泥盆统灰岩剖面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泥盆统存在两次碳同位素正偏移,分别出现在下rhenana带和F—F的界线,其中,出现在F—F界线的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广西垌村以及欧美和非洲等地的上泥盆统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对广西桂林附近的杨堤和垌村剖面F—F界线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这次正偏移可能是由多次次级变化组成,与F—F事件中生物的灭绝步骤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603 / 608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