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为补偿义务主体的现实与理想——从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案谈起

被引:7
作者
潘佳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生态保护补偿; 政府; 补偿义务主体; 受偿权利主体;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7.03.016
中图分类号
D922.68 [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各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均通过契约,规范因限制资源开发利用而给予补偿的政府,以及因丧失发展机会和保护生态而接受补偿的主体,其本质是民事财产权的运行,鉴于生态保护补偿第一案还满足民事诉讼的形式要件,由此,补偿纠纷就是民事纠纷。根据合同原理,哪一级政府承诺提供补偿资金,哪一级政府就是补偿义务主体。然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当政府履行补偿义务时,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中央政府,这使补偿关系不仅与受益者补偿原则不匹配,而且加大了中央政府的负担。为此,需要应然意义上的补偿义务主体层级。其中,受益者补偿不仅是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确定区域、流域补偿政府的层级更具有操作价值,该原则的不足可以通过央地合理分权理论解决,即根据生态环境服务的惠及面合理分配央地财权事权,划定应然的履行具体补偿义务的政府。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5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困境分析 [J].
尚莉 ;
杨尊亮 .
现代管理科学, 2016, (02) :51-53
[2]   是中央控制,还是地方独立——政治影响下的财政分权检验 [J].
陈志广 .
当代经济科学, 2016, 38 (01) :116-123+128
[3]   论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与构成 [J].
舒旻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 (01) :54-63
[4]   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模式在贵州赤水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J].
陈东晖 ;
安艳玲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 12 (03) :173-177
[5]   央地关系:财政分权度量及作用机制再评估 [J].
陈硕 ;
高琳 .
管理世界, 2012, (06) :43-59
[6]   地方治理新视角和地方政府角色转化 [J].
沙安文 ;
沙萨娜 ;
刘亚平 .
公共行政评论, 2009, 2 (03) :76-106+204
[7]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J].
马凯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 (05) :4-9
[8]  
让“谁受益,谁补偿”真正落地[N]. 汪劲.人民日报. 2016 (005)
[9]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2007
[10]  
财税法专题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刘剑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