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盆地生物气藏形成分布规律

被引:2
作者
张淮
周荔青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形成分布规律; 生物气藏; 第三系; 陆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陆良盆地生物气藏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上第三系茨营组三、四段,深度400~800 m,其主要控制因素为:1)陆良盆地在新第三纪时强烈拉张沉降,快速沉积补偿,茨营组最大沉积速率达500 m/Ma,形成有利于生物气成藏的构造环境;2)茨营组三、四段发育富含草本的腐殖型有机质,而茨二段则以腐泥腐殖型母质为主;3)深洼区茨营组三、四段埋深适中,地温为30~60℃,有利于甲烷菌大规模繁殖;4)在400 m深度以下,硝酸盐及硫酸盐基本被消耗完毕,甲烷菌开始大量繁殖;5)在此深度范围内,泥岩孔隙空间达10~140μm,有利于甲烷菌的大规模活动;6)在此埋深下,泥岩甲烷形成速率足够快,从而阻止下覆甲烷气藏的扩散。气藏的平面分布受沉积相带及构造区带双重控制,有利的沉积相带是主力生气层茨三段、茨四段的深洼与各类碎屑岩沉积体的过渡相区;有利的构造区带是深洼、斜坡内带。在两类区带的叠合区,具有形成生物气藏的有利条件:1)主力烃源岩茨三、四段厚度大,埋深适中,正处于甲烷菌活动高峰期,产气强度大;2)上覆盖层厚度大,封盖条件好;3)断层密度远低于边界断裂带与斜坡外带,有利于气藏保存;4)砂泥比适中,岩性及岩性—构造圈闭发育;5)储层与盆地边缘大气水渗滤带隔绝,形成了低硫酸盐的还原环境,有利于甲烷菌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588 / 5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滇黔桂地区新生代盆地生物气成藏分区性 [J].
陆黄生 ;
周荔青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25-530
[2]   云南陆良盆地天然气及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兼论滇黔桂地区寻找生物气田的可能性 [J].
王大锐 ;
罗槐章 .
天然气工业, 2000, (03) :12-15+10
[3]   陆良盆地上第三系未熟烃源岩特征及生物气成因分析 [J].
罗槐章 .
天然气工业, 1999, (05) :21-26
[4]   广西百色盆地浅层气藏简介 [J].
戴家庆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3) :345-348
[5]   陆良盆地气藏识别及气藏描述 [J].
刘莹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7, (S1) :20-26+193
[6]   云南陆良盆地第三系含气系统基本要素研究 [J].
戴苏兰 ;
刘树根 ;
赵永胜 ;
赵泽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2) :30-37
[7]   云南陆良盆地第三系含气系统基本过程研究 [J].
刘树根 ;
戴苏兰 ;
赵永胜 ;
赵泽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2) :38-44
[8]  
滇西陆内裂谷与造山作用[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何科昭等著, 1996
[9]   云南保山盆地烃源岩及其天然气生成特征 [J].
刘树根 ;
戴苏兰 ;
赵永胜 ;
宋振亚 ;
高芳珍 ;
吴世林 ;
牟凤荣 ;
赵泽江 .
天然气工业, 1998, (01) :3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