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石林发育及其演进

被引:37
作者
张寿越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溶蚀作用; 天生桥; 剥蚀作用;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体; 碳酸盐岩; 白云岩; 石林风景区; 溶洼; 剥蚀面; 芝云洞; 阳新世; 二叠纪; 早二叠世; 李子箐; 路南石林; 碳酸钙沉积物; 茅口组; 灰岩; 石芽; 早渐新世; 红色风化壳; 岩层产状; 老第三纪; 早第三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云南路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景色闻名于世,它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更是岩溶(喀斯特)学者们所注目的地方。路南石林的记载与论述已见于许多文献,马希融(1936)从岩性、地质构造、气候等条件讨论了石林的发育,认为石林是地表溶蚀的结果。巴拉兹(1959)认为在具有贫瘠土壤及稀疏植被,且获得大量雨水的条件下,可呈现出大规模的沟槽及流痕岩溶,在形态、成因上与温带石芽完全相似,仅仅是规模不同。锯齿状石脊间岩缝的迂回曲折神秘莫测,称为热带石林。杰显义(1966)认为石林形成需要具备:巨厚或厚层灰岩;岩层产状近水平或缓倾斜、一般倾角小于10°;处在包气带;经常出现在分水岭或近分水岭地带。在《中国岩溶研究》专著(1979)中,认为石林形成条件是厚层平缓褶皱灰岩;湿润多雨的古气候条件;有利于垂直淋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中国自然地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编, 1980
[2]  
中国岩溶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 著, 1979
[3]  
中国土壤[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编,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