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笔谈之一)

被引:35
作者
郑永年 [1 ]
杨丽君 [2 ]
徐勇 [3 ]
姚洋 [4 ]
麻国庆 [5 ]
机构
[1]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2]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3]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5]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中国知识体系; 本土问题意识; 东方专制主义; 东方自由主义; 祖赋人权; 自身人类学; 国家人类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 [中国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2+165 +16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用中国事实定义中国政治——基于“横向竞争与纵向整合”的分析框架 [J].
徐勇 .
河南社会科学, 2018, 26 (03) :21-27
[2]   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 [J].
徐勇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1) :114-135+206
[3]  
美丽的烦恼:如何用好我国的巨额储蓄?.[J].姚洋;.新金融评论.2017, 04
[7]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M].阿西莫格鲁;罗宾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8]  
费孝通全集.[M].费孝通; 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9]  
金翼.[M].林耀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0]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梁启超;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