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气矿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

被引:8
作者
仲佳爱 [1 ,2 ,3 ]
陈国俊 [1 ,2 ]
张中宁 [1 ,2 ]
杨巍 [1 ,2 ,3 ]
王作栋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温室气体; 计算方法; 天然气开发; 四川盆地;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5.03.04
中图分类号
X741 [油气田];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天然气开发过程是化石能源系统重要的排放源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油气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也无统一的计算方法.为研究我国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四川盆地某较大规模(年产气量约16×108m3)的天然气气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甲烷泄漏浓度检测仪对该气矿井口、集气站、配气站等场站的所有元件的潜在泄漏点进行了逐一检测,同时采集油田水和天然气样品,在实验室对油田水露天放置过程和天然气火炬燃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模拟研究,计算了该矿2011年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2011年研究气矿CH4和CO2排放量分别为1 033.32和1 295.56 t,折合CO2当量为27 128.56 t.与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一层次方法计算的结果对比发现,IPCC方法计算结果(CH4和CO2排放量分别为20 287.39、12 479.74 t,折合CO2当量为519 664.74 t)远高于实测法计算结果,因此,IPCC方法总体上严重高估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