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被引:48
作者
高丙中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民俗研究; 民俗事象; 民俗学家; 人类学;
D O I
10.13370/j.cnki.fs.1996.02.004
中图分类号
K890 [民俗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人类学有不解之缘。在上半个世纪,中国民俗学从发轫到初步定型的整个过程所积累的学术规范主要有两大渊源,其一是研究神话、传说、故事的人文学科,其二就是把民俗作为古代“遗留物”来研究的早期人类学。中国学者从这两个源头吸取思想方法,创造了研究中国民俗的成功例子,如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闻一多的端午习俗研究。当民俗学在七十年代末得以重新恢复的时候,这些例子成为大多数民俗研究的典范,并带来了此类研究在八十年代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这两种学术传统在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中国民俗学的范式危机逐渐成为学界同仁关注的一个中心。在这个危机关头,当代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可能成为中国民俗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取向,可能成为中国民俗学最有效的生长点。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高丙中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M].杨成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  
新的驿程.[M].钟敬文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顾颉刚 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