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坡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46
作者
杨勤科 [1 ]
贾大韦 [2 ]
李锐 [1 ]
梁伟 [1 ]
师维娟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大气与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坡度; 坡度图; DEM; 坡度表面;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7.01.035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坡度是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指标,它对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转换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坡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坡度分级与坡度制图方法,DEM建立方法和DEM类型对坡度的影响,DEM分辨率对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和坡度变换研究等。指出传统坡度研究方法已与GIS的发展,DEM的广泛应用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研究的需要。指出应从改善DEM质量和DEM对地形描述能力入手,将DEM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坡度视为空间上连续变化的表面,引入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方法,以区域尺度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相关的数字地形分析为服务对象,对坡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应包括:DEM类型对于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原理,坡度变换方法与变换结果应用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ANUDEM—专业化数字高程模型插值算法及其特点 [J].
杨勤科 ;
Tim RMcvicar ;
李领涛 ;
Tom GVan Niel ;
张彩霞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3) :36-41
[2]   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刘新华 ;
杨勤科 ;
汤国安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1) :57-59+62
[3]   黄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初步研究与进展 [J].
刘昌明 ;
夏军 ;
郭生练 ;
郑红星 ;
王中根 ;
吴险峰 ;
郝芳华 .
水科学进展, 2004, (04) :495-500
[4]   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的地图学分析 [J].
杨勤科 ;
李锐 ;
梁伟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1) :56-58+99
[5]   全国1∶25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建库 [J].
王东华 ;
刘建军 ;
商瑶玲 ;
吉建培 ;
宋鸿运 .
测绘通报, 2001, (10) :27-28+31
[6]   基于DEM坡度坡向算法精度的分析研究 [J].
刘学军 ;
龚健雅 ;
周启鸣 ;
汤国安 .
测绘学报, 2004, (03) :258-263
[7]   基于信息含量分析法确定DEM分辨率的方法研究 [J].
杨勤科 ;
张彩霞 ;
李领涛 ;
Tim RMc Vicar ;
Tom GVan Nie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6, (05) :21-23+28
[8]   国内外坡度分级和王东沟试验区的坡度组成 [J].
刘元保 ;
唐克丽 .
水土保持通报, 1987, (03) :59-65
[9]   DEM提取黄土高原地面坡度的不确定性 [J].
汤国安 ;
赵牡丹 ;
李天文 ;
刘咏梅 ;
谢元礼 .
地理学报, 2003, (06) :824-830
[10]   DEM空间分辨率的初步分析 [J].
郝振纯 ;
池宸星 ;
王玲 ;
王跃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5) :4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