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碳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9
作者
贺胜兵
刘友金
周华蓉
机构
[1]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基地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 碳强度; 空间分布; 工业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833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在分析1998—2008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和碳强度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地区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原因。研究发现,省际工业碳排放量和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例越高,其工业碳强度越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有利于降低工业碳强度,但其效应较为微弱,地区工业结构中大中型企业比例增加、重型工业和国有企业比例减少均有利于降低工业碳强度。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各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以降低工业碳强度,要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规模,防范重工业过度扩张和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15 +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 [J].
谌伟 ;
诸大建 ;
白竹岚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9) :24-29
[2]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J].
张晓平 ;
孙磊 .
资源科学, 2010, 32 (09) :1685-1691
[3]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4]   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与合理用能浅析 [J].
赵静 .
能源技术经济, 2010, 22 (06) :35-38
[5]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J].
吴滨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01) :25-29
[6]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J].
刘红光 ;
刘卫东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2) :285-292
[7]   北京工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分解研究 [J].
陈海燕 ;
蔡嗣经 .
中国能源, 2006, (12) :28-30+40
[8]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9]  
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China's industrial CO 2 emissions from final fuel use: An empirical analysis[J] . Lan-Cui Liu,Ying Fan,Gang Wu,Yi-Ming Wei.Energy Policy . 200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