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64
作者
李裕元 [1 ,2 ]
邵明安 [2 ]
陈洪松 [1 ]
霍竹 [3 ]
郑纪勇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世纪议程中心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带;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土壤沙化; 土壤物理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和强烈侵蚀中心,探讨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该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合理选择和土壤生态效应的科学评价。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以及饱和导水率普遍较高,表层(0-20cm)均值依次为1.38gcm-3、44.2%和1.46mmmin-1,而土壤总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则较低,表层均值分别为45.6%和2.4%,反映了研究区土壤荒漠化的严峻现状,其中北坡(迎风坡)表现尤为严重。与农田相比,采用自然弃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恢复次生天然草地等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随着恢复时间(1-30a)的延长,这种效应会进一步增强。通过种植人工草地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直接种植柠条灌丛和自然弃耕等模式。但是,短期内(<30a)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比重等物理性状无显著影响,意味着土壤一旦出现沙化将很难逆转。从对植被恢复响应的敏感性而言,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可以作为土壤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4306 / 431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幼龄柠条细根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荀俊杰 ;
李俊英 ;
陈建文 ;
史建伟 ;
王孟本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04) :764-771
[2]   黄土高原侵蚀区长芒草对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 [J].
韩凤朋 ;
董丽娜 ;
罗文林 ;
张兴昌 .
草地学报, 2008, (04) :403-407
[3]   黄土高原北部草地的恢复与重建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郑纪勇 ;
李秋芳 .
生态学报, 2007, (06) :2279-2287
[4]   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细根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J].
董慧霞 ;
李贤伟 ;
张健 ;
范冰 ;
范川 .
林业科学, 2007, (05) :24-29
[5]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免耕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差异分析 [J].
刘建忠 ;
师江澜 ;
雷金银 ;
高国雄 ;
吴发启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6) :29-34
[6]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上官周平 ;
樊军 ;
王丽梅 .
草业学报, 2006, (02) :85-92
[7]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J].
连纲 ;
郭旭东 ;
傅伯杰 ;
虎陈霞 .
生态学报, 2006, (03) :647-654
[8]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9]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J].
马祥华 ;
焦菊英 ;
温仲明 ;
白文娟 ;
焦峰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1) :17-21
[10]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J].
常庆瑞 ;
安韶山 ;
刘京 ;
文治国 .
土壤学报, 2003, (04) :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