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被引:50
作者
丁道桂
刘光祥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递进变形; 逆冲断层; 褶皱; 扬子板块; 中国南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印支—早燕山期由于古特提斯洋盆地关闭,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受到挤压与碰撞作用,在板内形成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A带),由于从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方向)的大规模水平推挤作用,使扬子板内中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由强及弱的递进(衰减)变形改造。在其前缘形成了高角度冲断层—断弯褶皱带(B带)、逆掩断层—断展褶皱带(C带)、滑脱断层—滑脱褶皱带(D带)、共轭冲断层—膝折褶皱带(E带)和古隆起—单斜带(F带);在其后缘则形成了滑覆断层—滑脱褶皱带(G带)。不同构造变形区带具有不同的水平位移量和压缩变形量、不同的逆冲断裂与褶皱的空间配置、不同的构造圈闭类型和保存条件,因而控制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与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238 / 246+252 +25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朱夏编著, 1986
[2]  
Fault-propagation folding. Suppe J,Medwedeff D 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 1984
[3]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tbend folding. Supp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 1983
[4]  
Mechanical models of triangle zone evolution. Jamison W R.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 1996
[5]   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进展和今后探索趋向 [J].
朱志澄 .
地学前缘, 1995, (01) :51-58
[6]   新世纪构造地质学与力学的新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J].
郑亚东 ;
王涛 ;
王新社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02) :16-22
[7]   中、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基底拆离式改造与油气领域 [J].
丁道桂 ;
朱樱 ;
陈凤良 ;
刘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4) :376-386
[8]   鄂西—渝东区膝折构造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翟常博 ;
吕俊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05-210
[9]   关于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J].
朱夏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7, (03) :115-120
[10]  
江南-雪峰地区的层滑作用及多期复合构造[M]. 地质出版社 , 张渝昌等编,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