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
被引:103
作者
:
王鑫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鑫强
[
1
,
2
]
张大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
1
,
2
]
机构
:
[1]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
:
中国特殊教育
|
2011年
/ 10期
关键词
: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传统心理健康模型;
主观幸福感;
精神病理学;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以精神病理学为核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由于过度关注心理障碍症状的消除,忽视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作用,存在诊断不准确、干预难长效等缺陷。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下产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着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系统介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预测功能和干预指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当代西方幸福感研究的问题与方向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良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雪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31
(01)
: 84
-
88+92+112
[2]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
王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彦
王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岩
[J].
心理科学,
2008,
31
(06)
: 1441
-
1442+1440
[3]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
张大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 22
-
28
[4]
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
张海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河西学院教育系 教授
甘肃河西学院教育系 教授
张海钟
[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08,
(01)
: 56
-
59
[5]
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范会勇
张进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进辅
[J].
心理科学,
2005,
(06)
: 146
-
148
[6]
论心理健康素质
沈德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沈德立
马惠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马惠霞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04)
: 567
-
571
[7]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附视频
林崇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林崇德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0,
(01)
: 34
-
35
[8]
积极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 卡尔 (Carr, 2008
[9]
精神病理学模型[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英) 戴维斯, 2007
[10]
积极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任俊著, 2006
←
1
2
→
共 18 条
[1]
当代西方幸福感研究的问题与方向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高良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雪
[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9,
31
(01)
: 84
-
88+92+112
[2]
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述评
王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彦
王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岩
[J].
心理科学,
2008,
31
(06)
: 1441
-
1442+1440
[3]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
张大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大均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 22
-
28
[4]
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
张海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河西学院教育系 教授
甘肃河西学院教育系 教授
张海钟
[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08,
(01)
: 56
-
59
[5]
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范会勇
张进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进辅
[J].
心理科学,
2005,
(06)
: 146
-
148
[6]
论心理健康素质
沈德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沈德立
马惠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马惠霞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04)
: 567
-
571
[7]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附视频
林崇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林崇德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0,
(01)
: 34
-
35
[8]
积极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美) 卡尔 (Carr, 2008
[9]
精神病理学模型[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英) 戴维斯, 2007
[10]
积极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任俊著, 2006
←
1
2
→